湿式催化氧化技术的核心催化剂有哪些?
来源:viane
发布时间:2025-06-25

image.png

湿式催化氧化技术(CWO)的核心催化剂需具备高活性、稳定性及抗中毒能力,按材料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类,其性能特点及应用场景如下:

一、贵金属催化剂

以铂(Pt)、钯(Pd)等贵金属为活性组分,负载于氧化物载体上,是 CWO 中催化效率最高的类型之一。

典型材料

Pt/Al₂O₃、Pt/TiO₂:在高温高压下对各类有机物(如酚类、农药)氧化活性极强,COD 去除率可达 95% 以上。

Pd/CeO₂:利用 CeO₂的储氧能力提升 Pd 的分散性,适用于含氮有机物(如苯胺)的降解。

优势

催化活性高,可在较低温度(150-200℃)下高效反应;

化学稳定性强,不易受废水中共存离子(如 Cl⁻、SO₄²⁻)影响。

应用限制

成本高昂(贵金属占比可达催化剂成本的 70%),限制大规模应用;

高浓度 Cl⁻(>1000mg/L)可能导致催化剂中毒失活。

二、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

以铜(Cu)、铁(Fe)、锰(Mn)、锌(Zn)等过渡金属的氧化物为活性成分,常以单组分或复合氧化物形式存在。

典型材料

CuO-ZnO 复合氧化物:对脂肪酸(如乙酸、丙酸)降解效果显著,在 220℃下 COD 去除率超 85%。

MnO₂-TiO₂体系:针对含酚废水(如苯酚、甲酚),可通过表面羟基自由基(・OH)加速氧化反应。

Fe₃O₄@SiO₂核壳结构:利用磁性 Fe₃O₄便于催化剂回收,SiO₂壳层抑制 Fe 离子溶出(溶出量<0.1mg/L)。

优势

成本低廉(仅为贵金属催化剂的 1/10-1/5),适合工业废水处理;

对部分特定污染物(如有机酸)针对性强。

应用限制

高温(>250℃)下金属离子易溶出,导致二次污染(如 Cu²⁺溶出量>1mg/L 时需额外处理);

耐酸腐蚀性差,废水 pH<3 时活性显著下降。

三、稀土元素催化剂

以铈(Ce)、镧(La)等稀土元素为核心,常与过渡金属复合,利用稀土的氧化还原特性提升催化性能。

典型材料

CeO₂-La₂O₃复合氧化物:Ce⁴⁺/Ce³⁺与 La³⁺的价态循环促进氧空位生成,增强对 COD 的吸附氧化能力。

Cu-Ce/TiO₂催化剂:Cu 提升低温活性(180℃即可启动反应),Ce 增强抗硫中毒能力(适用于含硫酸盐废水)。

优势

抗中毒能力强,可耐受 S、P 等杂质(如废水中 SO₄²⁻≤5000mg/L 时活性稳定);

高温稳定性好(300℃下晶体结构不易坍塌)。

应用限制

单独使用时低温活性不足(<150℃时反应速率慢),需与过渡金属协同;

稀土资源稀缺,成本高于普通过渡金属催化剂。

四、复合载体催化剂

通过设计多级孔道载体或复合氧化物载体,提升活性组分分散性与传质效率。

典型材料

TiO₂-SiO₂负载 Fe-Cu:介孔 SiO₂(孔径 2-50nm)与 TiO₂复合,比表面积达 300m²/g 以上,金属颗粒尺寸可控制在 5-10nm。

ZrO₂-Al₂O₃负载 Mn-Co:利用 ZrO₂的高机械强度和 Al₂O₃的高比表面积,降低催化剂磨损(磨损率<0.5%/ 年)。

优势

载体结构可调,可根据废水特性优化孔道分布(如处理高黏度废水时采用大孔载体);

金属分散性好,活性位点利用率提升 20%-30%。

应用限制

制备工艺复杂(如溶胶 - 凝胶法、共沉淀法),规模化生产难度大;

成本介于过渡金属与贵金属催化剂之间,经济性需进一步优化。

五、催化剂性能对比与选择策略


image.png

六、催化剂设计关键方向

抗溶出改性:

通过原子层沉积(ALD)技术在催化剂表面包覆惰性氧化物(如 SiO₂、ZrO₂),将金属溶出量控制在 0.1mg/L 以下。

纳米结构化:

制备纳米级催化剂(如粒径<10nm 的 CuO 纳米棒),比表面积提升至 100m²/g 以上,活性位点数量增加 50%。

多功能协同:

设计 “吸附 - 催化” 一体化催化剂(如活性炭负载 Cu-Ce),先吸附有机物再氧化,提升处理效率。

总结

CWO 催化剂的选择需结合废水特性(如浓度、成分、毒性)与成本预算:贵金属催化剂适用于高难度废水,但成本高;过渡金属氧化物经济性好,适合常规工业废水;稀土与复合载体催化剂则在抗中毒和结构稳定性上更具优势。未来通过材料创新(如非贵金属合金催化剂)和制备工艺优化,催化剂的效率与经济性将进一步平衡,推动 CWO 技术的广泛应用。


虽然素未谋面,不妨碍我们心照不宣
探索
公众号
留言咨询
电话咨询
电话咨询 010-67881220
回到顶部
联系我们

提交您的信息,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