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冰蓄冷技术是一种基于 “移峰填谷” 理念的能源存储与利用技术,通过在电力负荷低谷时段(如夜间)将电能转化为冷量以冰的形式储存,在电力负荷高峰时段(如白天)释放冷量满足空调或工艺冷却需求,本质是对 “冷能” 的时空转移,是工业与建筑领域实现节能降本、平衡电网负荷的关键技术之一。
一、冰蓄冷技术的工作原理
冰蓄冷系统主要由制冷机组、蓄冰装置、循环泵、控制系统四大核心组件构成,其工作流程分为 “制冰蓄冷” 和 “融冰释冷” 两个阶段,具体原理如下:
1. 制冰蓄冷阶段(电力低谷期,如 22:00 - 次日 6:00)
此阶段利用电网电价低、负荷空闲的特点,启动系统制备并储存冷量,核心过程为:
- 制冷机组运行:制冷机组(如螺杆式、离心式冷水机组)启动,通过制冷剂循环将水的热量转移至外界(如通过冷却塔散热),使水温度降低至冰点以下(通常为 - 4~-8℃)。
- 蓄冰装置制冰:低温载冷剂(如乙二醇水溶液)在循环泵驱动下,流经制冷机组的蒸发器吸收冷量后,进入蓄冰装置(如冰盘管式、封装式、动态制冰式);载冷剂与蓄冰装置内的水进行热交换,使水逐渐冻结成冰,完成冷量储存。
- 系统低负荷运行:此阶段仅需满足少量基础冷需求(如设备保温),大部分电能转化为冷量储存,避免电能浪费。
2. 融冰释冷阶段(电力高峰期,如 8:00-22:00)
此阶段根据冷量需求,释放蓄冰装置中储存的冷量,减少制冷机组在高峰时段的运行负荷,核心过程为:
- 需求信号触发:当建筑空调或工业工艺需要冷量时,控制系统根据冷负荷需求,启动融冰释冷流程。
- 融冰取冷:循环泵将常温载冷剂(或空调回水)送入蓄冰装置,载冷剂吸收冰融化释放的冷量后温度降低(通常为 4~7℃),再输送至末端设备(如空调风机盘管、工业冷却器)满足冷需求。
- 制冷机组协同运行:若冷负荷过高,蓄冰装置释放的冷量不足时,制冷机组可辅助启动,与蓄冰系统协同供冷,避免制冷机组满负荷运行(仅需承担部分负荷),降低高峰时段的电力消耗。
二、冰蓄冷技术的核心优势
冰蓄冷技术的优势集中在经济成本、能源效率、系统稳定性、政策适配性四大维度,尤其适用于高冷负荷、电价峰谷差大的场景(如工业厂房、大型商业建筑、数据中心):
1. 经济成本优势:大幅降低运行成本,缩短投资回收期
- “移峰填谷” 降电费:核心优势是利用电价峰谷差节省电费。我国工业与商业电价峰谷差通常达 3~5 倍(如高峰电价 1.2 元 / 度,低谷电价 0.4 元 / 度),通过夜间低价电制冰、白天用冰替代高价电制冷,可使空调或冷却系统的年电费降低 30%~50%。
- 减少设备投资:蓄冰系统可 “削峰”(降低高峰时段最大冷负荷),因此制冷机组的装机容量可减少 30%~60%,直接降低制冷主机、变压器、电缆等设备的初期投资,同时节省机房占地面积(蓄冰装置可灵活布置于地下或室外)。
- 投资回收期短:对于冷负荷稳定、峰谷电价差大的场景(如大型商场、电子厂房),冰蓄冷系统的投资回收期通常为 3~5 年,长期经济效益显著。
2. 能源与环保优势:优化能源利用,助力 “双碳” 目标
- 提升电网效率:通过转移高峰电力需求,减少电网峰谷负荷差,降低电网调峰压力,避免火电机组 “低负荷低效运行” 或 “高峰时段超负荷”,间接减少电网整体能耗与碳排放。
- 降低系统能耗:夜间环境温度低(如夏季夜间比白天低 8~12℃),制冷机组的冷凝温度更低,制冷效率(COP 值)比白天高 15%~25%,制冰过程更节能;同时,避免制冷机组频繁启停(仅在低谷期稳定运行),延长设备寿命,减少运维能耗。
- 适配清洁能源:冰蓄冷系统可与光伏、风电等不稳定清洁能源结合 —— 当清洁能源发电过剩时(如白天光伏出力高峰),可将多余电能转化为冷量储存;当清洁能源出力不足时,释放储存的冷量,提升清洁能源消纳率。
3. 系统稳定性优势:保障冷量供应连续性
- 备用冷源功能:蓄冰装置储存的冰可作为 “应急冷源”,若电网停电或制冷机组故障,仅依靠融冰即可维持 2~8 小时的基础冷供应(具体时长取决于蓄冰量),尤其适用于对冷量连续性要求高的场景(如数据中心、医疗手术室、精密电子车间)。
- 负荷调节灵活:通过控制系统可精准匹配冷负荷需求,避免 “大马拉小车” 的能源浪费;例如工业生产中冷负荷波动较大时,蓄冰系统可快速补冷或减冷,保障工艺温度稳定。
4. 政策适配优势:享受政策支持,降低推广门槛
国家与地方层面均将冰蓄冷技术列为 “节能减排重点推广技术”:
- 国家《“十四五” 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》明确提出 “推广冰蓄冷、水蓄冷等移峰填谷技术”;
- 多地出台具体扶持政策,如对冰蓄冷项目给予电价补贴(如低谷电价再下浮 10%~20%)、初投资补贴(如按蓄冷量补贴 100~300 元 /kWh)、容积率奖励(商业建筑应用时增加机房面积不计入容积率)等,进一步降低企业应用成本。
三、适用场景总结
冰蓄冷技术并非适用于所有场景,其最佳应用场景需满足以下条件:
- 冷负荷持续且稳定(如每天需 10 小时以上供冷);
- 电价峰谷差显著(峰谷电价比≥2.5:1);
- 对冷量连续性要求高(如数据中心、医疗、精密制造);
- 有足够空间布置蓄冰装置(或可利用地下空间)。
典型应用场景包括:大型商业综合体(商场、酒店)、工业厂房(电子、化工、食品加工)、公共建筑(医院、机场、体育馆)、数据中心等。